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行业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关于2012年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的通报

发布时间: 2013-01-25 打印本页

2012年是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煤炭工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努力克服市场供需变化、库存上升、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保障国家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循环经济和生态矿山建设取得新进展,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煤炭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2012年,煤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前4个月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平稳;5到9月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需求和价格大幅下降,库存急剧增加;进入10月份以来,煤炭需求有所回升,价格保持低位稳定。

煤炭产量增加、增速下滑。据快报,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36.6亿吨,比上年增长4%左右,增速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

煤炭进口大幅增加。全年进口煤炭2.89亿吨,同比增长29.8%;出口926万吨,同比下降36.8%;净进口2.8亿吨,同比增加7190万吨,增长34.5%。进口煤对国内市场调节作用增强。

煤炭库存居高不下。2012年末,煤炭企业存煤8500万吨,同比增加3120万吨,增长58%;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113万吨,同比减少52万吨,下降0.6%,可用天数仍保持在19天以上。煤炭企业去库存压力较大。

煤炭价格下降。2012年12月28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70.7点,比年初下降28.8点,较10月份回升了3.1点。2012年12月末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煤平仓价630-640元/吨,比年初下降了170元/吨。冶金煤价格较年初普遍下降300-400元/吨左右,去年9月份以来部分地区炼焦煤价格止跌并有小幅回升,涨幅大约在100-200元/吨。

投资增幅回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86亿元,同比增长7.7%,回落21.7个百分点,与“十一五”煤炭投资平均增幅相比下降了18.8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下降。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25.26%,应收账款增长25.69%,利润下降23.35%。

煤炭市场景气指数未恢复到正常水平。2012年煤炭市场景气指数持续处于负值,12月份指数为-5.5,比11月回升19个基点,反映市场继续回暖,但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分析2012年煤炭市场变化主要特征表现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世界煤炭需求下降,国际煤炭价格下跌,我国净进口大幅增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用煤需求增幅下降与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产能建设超前矛盾叠加;加之天气原因,水电满发,燃煤电厂利用小时数减少,电煤消耗降低。

展望2013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煤炭需求将有新的增长。同时,受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影响,经济运行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对煤炭工业发展影响不可低估。初步判断2013年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煤炭市场继续呈现供需相对宽松态势。

二、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是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家有关部门紧紧抓住电煤供需形势逐步趋缓、电煤价格基本稳定的有利时机,推动了电煤市场化改革进程。2012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2]57号),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取消重点合同,实施电煤价格并轨。至此,煤炭订货和价格确定实现了完全市场化。《指导意见》赋予协会三项职能:一是对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情况进行汇总。二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做好衔接协调,研究制定交易规则,培育和发展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体系。三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配合,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做好行业自律工作。

我会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召开专题会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通知》精神,做好2013年合同汇总工作的具体措施;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合同汇总的主体、时间和范围;对2013年煤矿的可供资源和运力需求做了调查;加强了与交通、铁路等运输部门的联系;召开了由主要产煤省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部分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参加的行业运销工作座谈会,动员企业落实《指导意见》和《通知》要求,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并于2013年1月15-18日,集中开展了合同汇总工作。

截止2013年1月18日,汇总煤炭合同18.91亿吨。其中,一年期以上的中长协合同2.23亿吨;电力用煤11.89亿吨,冶金用煤2.54亿吨、化工用煤1.34亿吨、居民生活用煤3.08亿吨;经铁路运输的17.96 亿吨。

三、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数量6200家,同比减少1500家。山西煤矿企业减至130家,平均单井规模100万吨。

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加快。神华、中煤、同煤、山东能源、冀中集团、陕西煤业化工、山西焦煤等7家企业原煤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占全国的28%。

淘汰落后取得新成效。全国关闭小煤矿628处、技改提升小煤矿662处、兼并重组小煤矿388处,淘汰落后产能9780万吨。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前4家煤炭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22.2%,同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前8家煤炭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30.2%,同比增加3.2个百分点。

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85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65%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产量降至17%以下。安全高效矿井(露天)406处,产量占全国1/3。

产业融合发展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占全国的1/10左右,占火电装机容量的1/7左右。发电企业办煤矿产能增加,五大发电集团煤矿产能3.1亿吨/年,产量2.5亿吨,占全国电力煤炭消费总量的11.9%左右。煤电企业互保能力提高。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全国煤矿发生事故同比减少422起、589人,分别下降35.1%和29.9%。百万吨死亡率0.374,同比下降33.7%,首次降到0.5以内。

四、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支撑作用日益提升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新组建了“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低阶煤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煤与煤层气共采产业技术联盟”、“山西煤炭产业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底,全行业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为行业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行业科技基础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取得新的成果。全行业共承担863、973等国家各类科技计划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全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技术发明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国家能源局能源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5项;评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304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124项、三等奖152项。

重大科技工程示范取得进展。神华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稳定运行,煤制烯烃和间接液化技术实现商业化。中高浓度煤层气发电最大机组装机容量达3000KW,液态煤层气制备工业化试验进展顺利,低浓度煤层气浓缩富集技术取得进展。

煤矿开采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煤机产量500万吨,居世界第一。年生产采煤机1100台、掘进机2400台、刮板运输机达到5100台、液压支架突破10万架。千米凿井技术最大深度达到970米,千米深井支护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千万吨工作面突破1200万吨/年,千米水平钻机最大钻井深度1200米,大直径反井钻机一次钻进成井深度500米,直径达到5米。直径0.45米的大型救援钻机一次钻进深度超过500米,7.2米液压支架应用生产实践,煤层赋存稳定区域的薄煤层全自动化综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示范取得成功。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煤矿生产和洗选加工主要生产设备自动化率达70%,安全监测监控覆盖比例达90%,实现了安全生产、生产调度数字化。掘进机远程控制技术取得突破,大型采煤机控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电子商务在煤炭市场交易、煤炭物流中得到了广泛推广。

五、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

煤炭入选能力提高。2012年,全国选煤入选能力21.5亿吨,入选量20.5亿吨,入选率56%,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2950万千瓦,煤矸石制砖125亿标块;利用煤矸石4亿吨,折合4600万吨标准煤。煤层气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60亿立方米,分别增加21.7%和13.2%。矿井水排放量68亿吨,利用量42亿吨,中西部干旱缺水矿区矿井水利用率超过80%;全年治理修复矿区采煤沉陷区4.58万公顷,土地修复整治率62%左右。

节能降耗取得新突破。列入“万家节能重点监控的煤炭企业”原煤生产电耗28.4kwh/t,煤炭生产综合能耗17.1 kgce/t,分别下降了2.7%和2.3%。其中大型企业原煤生产电耗22.5kwh/t,煤炭生产综合能耗13.1kgce/t,分别下降了2.7%和3%左右。

六、行业文化建设有了新发展

发布了煤矿文化艺术发展、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意见,形成全行业共识。举办了“第二届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进一步展现了煤矿工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树立了新时期煤炭行业良好形象。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取得巨大成功,宣传煤矿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煤矿职工的文化生活。开展了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先进集体218个、先进个人413人,树立了行业典型。2012年全行业4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3个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4个班组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七、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煤炭远教网“四网一体”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播出总量达4000课时。煤炭大讲堂走进基层,“乌金蓝领工程”全面实施,职业经理人培训和考评工作深入开展。全年煤炭行业各级管理人员1914人参加工商管理培训,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认证突破400人。成功举办煤炭行业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和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培训班,收到了显著效果。

职业技能培训、行业职业鉴定水平不断提高。首届全国露天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和第二届煤炭行业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成功举办,有39家单位和个人获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启动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煤炭部分)修订工作,完成了42个煤炭及相关职业的322个工种的分类。完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28.92万人,其中,23.79万人获得职业技能资格,4191人获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

八、和谐矿区建设稳步推进

煤炭产业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形成共识,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落实,职工收入不断增加,矿区环境得到改善。建立了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发布制度,举办了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18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对156家煤炭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评出AAA级企业103家,AAA-级企业17家,AA+级企业8家,AA级企业28家。2012年大型煤炭企业职工年平均收入约6.28万元,同比增长5.7%。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矿工居住条件有了新的改善;职工职业健康得到重视,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回顾2012年,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支持的结果,是煤炭行业全体干部职工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努力奋斗的结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为“十二五”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二五”及今后较长时期是我国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一定增速。作为我国的主要基础能源,煤炭需求总量还将适度增加,煤炭工业发展仍然具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我国人均煤炭资源占有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保障能力不足,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亟需增强,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科学发展任务繁重。

煤炭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开拓创新,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矿山,全面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可靠能源支撑。